我的父亲是个爱书的人,不仅爱看,也爱收藏书,小时候家里四个大书架放的满满的也不够用。但是我们家的条件又不允许有独立的书房,所以这些存书占据我的屋子中很多的空间,也因此在我的潜意识里,对纸质书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以至于自己成家以后,家里就坚决不设置书架这种家具,纸质书能不买就不买,看过了尽可能处理掉。

工作以后我基本上都是看PDF格式的电子书了,因为绝大部分都是工作相关的技术类书籍。直到去年我才开始了使用Kindle并重新阅读起了课外类的书籍,回看这一年还是有很多收获的,而且也完美的解决了我对实体书的怨念问题,以后我会以年为单位来对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值得一读的作品做总结,希望能将这一习惯保持下去。

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

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

日本人写的团队管理书籍,内容写的比较实在,语言也很精炼,理念也比较正面,不过大部分也都是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但阅读时需要注意书中所提到的经验均来自日本企业的环境,会有一些日本企业文化的情景在里面,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将内容结合背景进行理解和思考。

我这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

老舍的短篇小说,以“我”为视角来描写中国旧社会作为底层人民生活的那种无奈感,有张国立主演的同名电视剧,虽然还没看过,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在脑海里把张国立的形象套在小说的主角身上,也许我会更推荐电视剧版本一些。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一本通俗易懂,语言风趣幽默的口水书,讲了一些中国古人衣食住行的历史,很多冷知识,随便读一读是很不错的消遣。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一个外国学者在阅读了大量材料和采访了很多人后写出的传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中,政党和军阀就像是创业公司一般,有些很“务实”,有些还会保有“理想”的一面,早期的蒋介石有着理想的一面,后来在国内外环境的交困下,沦为美苏两边的投机分子。但总的来说正如书中最后总结的蒋介石其实和毛泽东一样,他也是一心想要恢复中国的主权与世界地位,如果蒋在九泉之下看到现今的世界,也一定会为了中国所取得巨大进步而感到高兴。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从日本人的角度去分析从甲午战争开始的日本军国主义战争之路,以现代人的角度看,日本走的路线犹如一场豪赌,寄希望于通过战争和掠夺走上一条快速成为列强的道路。而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极大的刺激了他们继续下去的动力。如果最终日本没有押注上所有的一切与美国开战,现在东亚的局面也许会截然不同。

程序员的数学

程序员的数学

书名乍一看以为是一本很枯燥的书,不过实际看起来却是相当的通俗易懂且有趣。实际上,比起是程序员,这本书更像是给拥有初中数学水平的人阅读的兴趣读物。通过一道道智力题风格的数学问题,罗列了一个程序员应该有的数学方面的若干种思路,如果孩子对编程有兴趣,可以作为一本相关数学知识的启蒙书。

程序员的数学2 : 概率统计

程序员的数学2 : 概率统计

如果说第一本是给小学生看的,那么第二本就要难上许多了,因为概率学涉及到连续值问题时会用到很多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知识。这本书讨论的范畴对于程序员来说更多的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领域中会涉及到的一些数学知识。不过开篇的部分作者尝试使用很多比喻希望让读者更容易的理解一些概率学概念,我觉得适得其反,反而显得云里雾里的;而后面又预设读者通晓微积分计算而直接搬出大段数学推导,让节奏显得有些跳跃,总的来讲,对于数学基础不够扎实的人来说可能还是值得一读的。

程序员的数学3 : 线性代数

程序员的数学3 : 线性代数

程序员的数学系列来到第三本,其实第一本和第二三本的原作者就已经不是一个人,而三本书的中文译者也都是不同的人,所以阅读起来这三本书很难给人一种非常流畅阅读体验。 第三本在阅读的难度上和第二本类似,而且作者在讲解线性代数中基础概念尤其是几何意义的时候希望通过更“直观”的方式来便于读者理解,但不幸的是同第二本相同,这种“通俗”的表达再次略显适得其反,在“直观性”上,更推荐Youtube上3blue1brown制作的《线性代数的本质》系列视频。 后半段书中介绍了线性代数在AI领域计算中涉及到的一些高维矩阵计算的优化算法,对于游戏开发者来说还算是一种不错的知识拓展。 其实就线性代数的应用方面,在游戏的3D图形学中的各种空间变换可以说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教学用例,但本书中并没有涉及也不无是一种遗憾。

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

一本心理学范畴的书,书中提出了煤气灯操纵者的概念,实际上是围绕着人与人关系中广泛存在的PUA行为的一种讨论,初衷和想法都非常出色,前半段对于一系列关系中的利害与行为产生的原因都做了总结和讨论,发人思考。但后半段开始采样大量的情景和对话来试图向读者展现作者所描绘的理论,让内容显得松散很多。而且更多的以两性关系中女性视角作为受害者来进行阐述也使得作者的立意让人不免感觉逐渐“女权”了起来。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

去年里唯一读的一本小说。这个精彩的故事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最开始读的时候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情,但没想到这本书是如此的震撼人心,阅读过程中数次忍不住泪流满面,虽然对伊斯兰文化了解很少,甚至还有些偏见,但在这个故事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看到的人性的善与恶,与我们所熟知的一样真实。

干法

干法

京瓷老板稻盛和夫的工作哲学,其想法和理念本身我是认同的,人生在世应当努力拼搏,且不过分苛求回报。但如果视角是作为老板要求员工或者同事,则有些洗脑或者PUA的味道,书中最后一段讲述改为作者在过去的经历中对于自己的要求和思考,看起来就让人容易接受的多。总的来说是一本鸡汤类的书籍,并且有些过分神话意念的力量,干货并不算多。

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

所谓深度工作通俗的讲就是在不受打扰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更高效的进行工作的方法,本书从理论到实践围绕着为什么需要深度工作和如何进行深度工作两个方面阐述其的理论,而之所以深度工作如此重要是因为有一些工作的成果,是“浮浅工作”所无法最终产出的。作为程序员,日常的很多工作内容其实很契合书中的一些观点的,如何能在纷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尽可能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是提升自己的很重要的方法。

乌合之众 : 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 : 大众心理研究

一本很有名的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籍,本质上这是一本反集体主义思想的书籍,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甚至开始怀疑这本书是如何在我国出版的,但当我读到后面作者喷民主制度和议会机制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作者表达的是“在座的都是垃圾”。*笑哭* 作者主要通过法国大革命、由社会主义兴起并伴随的工人运动、英国民主议会制度以及陪审团等例子来分析当不同的人们组成群体后心理上发生的变化,而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几乎全部是负面的。书中许多观念和作者的表达是需要结合作者所处在的历史时机去理解的,对我来说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一些思考,有很多想法很有启发性,但我并不会全部认同作者想表达的东西。

咖啡咖啡处处开

咖啡咖啡处处开

对咖啡小白来说一本不错的知识普及读物,关于咖啡的分类、历史、产地、制作流程甚至目前的国际市场的商业模式都有介绍;后半部分则介绍了咖啡的不同种喝法、冲泡技巧以及品鉴特点。看完后最让人比较稀嘘的一点是,咖啡最早在西方是作为喝不起茶的人们的廉价代替品出现的,但现在在作为茶的故乡的我们的国家里,年轻人却都以喝咖啡作为时尚的象征。

少有人走的路 : 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 : 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评价非常高的心理学书籍,成书较早,作者也是一位心理医生,主要讨论我们应该如何让心智不断成长,前半部分围绕如何自律和什么是爱这两个主题展开讨论,作者的思维很有东方哲学的味道,更多讲求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以主动的方式去积极的面对人生和难题,很多论述确实能直击我的内心,书的前半部分可以给到4星半的水平。 后半部分则开始讨论起哲学与信仰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树立内心中的“神”;而后对于潜意识和第六感的讨论则开始逐渐“神话”了起来,作者似乎是认为人的潜意识中有一定的超自然成分存在,这些内容则让作为理科生的我读起来异常出戏,我更希望能看到的,是从心理医生的角度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人们广泛遇到的心智成熟的问题,以及应当如何去解决它们。不得不说,全书读完之后,难免会有种高开低走,略带遗憾的感觉。

人类群星闪耀时 : 十四篇历史特写

人类群星闪耀时 : 十四篇历史特写

作者是一战二战期间的奥地利人,书中描绘了十四个颇有戏剧性历史时刻,夸张感十足的文笔很有戏剧的味道,也因此让本书在文学和历史之间显得有点摇摆。此外结合作者书中表达的思想与其所处在的历史时期,会让人觉得作者有着虔诚的基督教信仰以及些许白人至上主义,所以《人类群星闪耀时》不如译作《白人群星闪耀时》,比如书中描写第一个见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可难道领着他的土著向导不其实才是更早就见过太平洋的人吗?土著就不是人了吗?亦或者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被作者描述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巨大损失”,但实际上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攻克伊斯坦布尔却是件伟大的成就。 书中最精彩的篇章无异于征战南极,发生阿蒙森和斯科特之间真实的历史比电影中的情节都更加戏剧性和悲壮,很遗憾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部以客观的视角描述这段历史的电影。

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

太宰治的杂文集,一本评价很高的书,但最后还是没能坚持看完,读了作者最富盛名的人间失格、Goodbye和维庸之妻三个篇章,虽然这么说会让喜欢这本书的人反感,但在我看来书中文字满是些负面的气息,要不就是些莫名其妙的无病呻吟,我完全不能领会其意。也许面向的读者群体是那些尚未建立成熟世界观又想表达特立独行的中学生,又或者是那些能强烈引起共情的有抑郁倾向的悲观主义者们,总之我的感觉是这不是一本适合有着健康积极处事态度的人有必要去读的书。 另外看了关于作者生平的简介,酗酒、滥情、嫖娼、嗑药且逃避现实,连自杀都要找个同伙才有胆量去实施的胆小鬼,写作在很长时间里只是其赖以谋生的手段,并非拥有强烈的热情。想必作者也是在童年因为缺失爱而导致自律失调的精神病人吧。 这类文学姑且可以叫废物文学吧,可惜了我因为读这本书而浪费掉的许多时间。

子弹笔记

子弹笔记

春节假期第一天在家闲来无事随便看了看的一本书,没想到却让我花了一天一口气看完了,看似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笔记的方法书,但书中花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在讨论关于反思的哲学,虽然关于这部分的哲学讨论不成体系,显得有些凌乱,也会让很多“效率专家”觉得可能有些幼稚,但确实说到了我很长久以来做笔记只注重思考和精炼,但很少考虑反思的问题。可以说子弹笔记的所有方法论都是围绕反思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的,同我们自古以来的“吾当一日三省吾身”不谋而合,只是作者将这一哲学付诸到了实实在在的方法上。至少对来我说这本书引起了我的思考,也让我很有兴趣去用不一定严格意义的形式上,而在思路上尝试下“子弹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