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chunshanju

元代山水画以赵孟頫和“元四家”为代表,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画法,同时也推动水墨山水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突显了山水画所能达到的纯粹精神境界。

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1269—1354)原籍江苏常熟,本姓陆,名坚,过继永嘉(今属浙江温州)黄氏后更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黄公望博学多才,善画山水。中年曾做过小吏,一度入狱,出狱后已年过半百。从此,他绝意仕途之望,一心皈依“全真教”,寄情山水,基本上过着云游生活,浪迹于江浙一带的山水之间,以诗画自娱。至正十四年(1354),黄公望逝于杭州,享年86岁。归葬故乡常熟的虞山西麓,其墓至今尚存。

黄公望的山水初学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黄公望作画之余,还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成为后世典范之学。至明代被推为“元季四大家”之冠。

从黄公望的传世作品来看,他的绘画主要有浅绛和水墨两种风格。晚年所作的水墨长卷《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此图系作者为无用禅师所作,原图纵33厘米,横 688.3厘米,历经数年经营才告完成。它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峰峦冈阜、陂陀沙渚,林木葱郁,疏密有致。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笔墨纷披,林峦浑秀。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而又自出新机,别具一格。元画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此件举世名作,在数百年流传中饱经沧桑,险遭火殉。明成化年间该图卷一度为沈周收藏。弘治元年(1488),为苏州节推范舜举所有。隆庆四年(1570),落于无锡谈志伊处;万历二十四年(1596),归于董其昌,不久转给宜兴收藏家吴之矩(正志),再传其子吴洪裕(问卿)。吴洪裕对该图宝爱有加,特意在自家云起楼中临水筑富春轩以珍藏,请邹之麟题匾,比作王羲之的《兰亭序》。明亡后,吴洪裕随身携带此卷,时刻不离。淸顺治七年(1650),问卿病危,竟命人把此图投入火中为殉,后幸被其侄投以他册从炉火中易出,惜前段数尺已焚毁。焚后分成两段,前段即《剩山图》,后归王廷宾,1938年为吴湖帆所得,1956年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火痕宛然可辨,左上角有“吴之矩”骑缝白文半印,右下方有“其贞”朱文小印。图中峰峦苍茫,俨然富春在望,充分反映出大痴优美洗练的独特风格。

浙江省博物馆藏《富春山居图》前段引首有韩对行书题“富春一角”;王同愈画黄公望像,并题跋;又引首沈尹墨楷书题“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烬余残本”并题跋;前隔水吴湖帆题“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画苑墨皇大痴第一神品富春山图”;后隔水潘静淑题“吾家梅景书屋所藏第一名迹”;托尾王廷宾长跋,记载该图卷遭火烧及以后流传、收藏经过。又有吴湖帆所摄《富春山居图》前后段画卷连接照片及火烙印示意图;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卷尾题跋及印的照片;有吴湖帆录自原故宫博物院藏本之后明人沈周、文彭、王稺登、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跋。

画本幅钤有收藏印多枚:朱文葫芦印“之宝”、朱文方印“铭心绝品”、朱文方印“静淑书画”、朱文长方印“吴湖帆珍藏印”、朱文方印“其贞”、朱文长方印“梅景书屋秘笈”、朱文长方印“双修阁图书记”、朱文方印“某景书屋吴湖帆潘静淑夫妇同珍之宝”、朱文方印“吴万珍藏”、白文方印“静淑宝藏”、朱文方印“某景书屋”等。卷后另有近人王同愈、叶公绰、吴诗初、夏敬、吴徵、冯超然、张珩、马衡、张大千、汪东等题跋。

《富春山居图》后段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在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右上角有“吴之矩”白文半印,与前段衔接,图中笔墨一脉相通。只是该段在重新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把董其昌的跋从卷尾提到了卷首。后段先归张范我,又经季寓庸、王鸿绪、高士奇、安歧等手,乾隆十一年(1746)收入清宫。后段上有黄公望亲笔题识,记作图的缘起。他在图中自题:“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俾先识卷末,庶使知真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大庚寅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节即端阳节。卷后有明人沈周、文彭、王稺登、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跋。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画家对之推崇备至。沈周存有背临本,现藏故宫博物院。邹之麟及王翚等都有临摹本,已流传海外。